“只有扎根,您才能了解?!绷_大佑1日在臺北說道。當天下午,一場主題為“當年離家的年輕人”的講座在臺北舉行,臺灣藝人羅大佑、黃子佼和張小燕分享了各自的人生。
羅大佑曾于2002年在北京安家;2006年來到上海,自己購買裝飾材料和馬桶、鏡子等物件,安居在了打浦路。他還買了一輛轎車,去大街小巷里感受上海的柔情萬種,體驗“洋場十里華燈凄迷”。
60歲前的羅大佑不停在搬家,從臺北搬到香港,又從香港搬到北京,走到一座城市就融入,然后吸收,把從體驗中獲得的感受寫成歌曲?!拔覍懙母韬芏囡L格都不一樣,其實跟我跑過很多地方有關系?!绷_大佑說。
他說,沒到大陸之前,自己對大陸的認知很片面,“以為大陸民眾都吃不飽飯。結果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和香港的朋友去上海,實地了解之后發現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,那里的人們生活很舒適”。
羅大佑說,離開臺北父母的家,是因為外面有夢,而到香港,是因為1997年香港要回歸?!拔蚁?,1997年香港一定會發生很多大事情?!?/p>
羅大佑也沒有辜負大時代的變遷。在香港的歲月,他分別寫出1986年及1991年兩個版本的《東方之珠》。他總在不停地用歌曲來觀察香港、關注香港。1997年,香港回歸,羅大佑又參與創作了《明天會更好》。2008年11月15日,羅大佑憑借該曲獲得第六屆東南勁爆音樂榜華語樂壇杰出貢獻獎。
在事業發展的最佳時期,羅大佑卻選擇了離開臺灣,開始滿世界的流浪,體驗生活。他說要以“四海為家”,因為他就是浪子,這輩子不會為某個人而安定下來。
羅大佑透露,之前多次搬家皆因要“尋找一種孤獨”。他認為,創作不能沒有一樣東西,就是孤獨。孤獨時,會有一些很特別的狀態。
1954年出生的羅大佑,在58歲老來得女,終于回歸家庭。
以前享受孤獨的羅大佑,于1984年創作了《家I》;后來出于對成家的渴望,又有了創作《家II》的靈感;如今的羅大佑已走入人生的穩定階段,有了家、照顧和陪伴,他創作了《家III》。
“我四處搬家的原因,就是想把自己的創作理念拉寬。每個地方都要面對不一樣的語言,不一樣的文化背景?!蹦贻p時離開家,直到年近花甲才返回臺北的羅大佑,也因此收獲了8張個人專輯,被譽為“華語樂壇的教父”。